現在我們已經習慣 AI 出現在生活裡,但其實它的發展歷程並不短暫。從最早的理論,到今天的 ChatGPT,人工智慧的故事可以說是一波三折。
人工智慧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 1950 年,艾倫.圖靈提出「圖靈測試」:如果一台機器能在對話中讓人分不清自己是在跟人還是機器交談,那就可以算是「有智慧」。這個想法奠定了 AI 的起點。
接下來幾十年,AI 經歷了多次「熱潮與寒冬」。在 1960–70 年代,研究者發展了「專家系統」,希望透過規則和邏輯來模擬人類推理。但因為計算能力和資料有限,AI 的表現無法達到預期,很快就進入低潮。
直到 1990 年代,隨著電腦運算能力進步和網際網路帶來大量數據,AI 研究再度復甦。1997 年,IBM 的「深藍」擊敗西洋棋冠軍卡斯帕洛夫,成為當時最震撼的新聞,顯示機器可以在某些專業領域超越人類。
真正的突破來自 2010 年後的「深度學習」。利用大量資料與 GPU 運算,神經網路在影像辨識、語音辨識上取得驚人成果。2016 年,AlphaGo 擊敗圍棋世界冠軍李世乭,讓全世界看到 AI 的潛力。
而今天,我們進入了「生成式 AI」時代。從 GPT-3 到 GPT-4,這些大型語言模型不只是回答問題,還能寫文章、寫程式、甚至創作詩歌。AI 不再只是工具,而是開始成為「合作者」。
回顧這段歷史,我覺得最有趣的是:AI 總是被高估又被低估。當初人們期待它很快能像人類一樣聰明,但事實上 AI 走了七十多年才走到現在。不過可以確定的是,它已經逐漸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